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数学 | 小学英语 | 小学其它 | 初中语文 | 初中数学 | 初中英语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政治 | 初中历史 | 教案 | 初中地理 | 初中生物 | 高中语文 | 高中数学 | 高中英语 | 高中物理 | 高中化学 | 高中政治 | 高中历史 | 高中地理
相关分类
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西门豹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主页>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正文

四年级下册27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案


文章来源: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 赵树平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9-09-29 13:41 点击次数:字体: [ ]

    关键词:四年级下册27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案,,
    内容简介:

关于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自学字词,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请求、乞求、纠缠、孤儿”等词语的意思。

2、  通过阅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珊迪的善良和诚实。

4、  能简要地复述课文讲述的故事。

二、 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纠缠、请求、乞求、孤儿”的意思。

2、  朗读文中人物的对话,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三、 教学准备:

1、  老师:相应的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纠缠、孤儿”的意思。查字典理解“乞求、请求”的意思。

四、 教学设计:

一、听记,揭示课题。

1、听记课文最后一节。(配音乐)

出示:

小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师:如果你认真预习课文,你会发现这小节共有三句话。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叫珊迪的英国男孩悲惨的故事。这里的“他”就是??(生说:小珊迪)

2、  揭示课题:

师板书:小珊迪     (英国  爱丁堡)

说明:

“教育的核心是被唤醒。”“教育就是播种爱。”悲凄的音乐,直白的文字完全把学生带到一个世纪前小珊迪的故事中。直接与文字接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也诱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  初读课文,了解珊迪的穷困、可怜。

1、自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课文中介绍珊迪有关情况的句子。

2、学生交流,相继出示句子,感悟珊迪的可怜。

出示1: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有薄有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l         指导“薄”的读音。

出示2:

这时我才知道,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

l         理解“孤儿”的意思。

l         “他俩”另一个是谁?(生:小利比)师板书。

说明:

以了解小珊迪的相关情况为突破口展开教学,为体会他的“善良”作了铺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3、学生谈谈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4、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  再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抓重点句品味珊迪的诚实、善良。

(一)过渡:叙述一个故事就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个故事又是怎样的,我和珊迪兄弟又是怎样相遇的?整个故事始终围绕着“我”和小珊迪之间展开。

1、再读课文,借助提示,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起因:我_____________,可是小珊迪_________________。

  经过:小珊迪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小珊迪死了,我答应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小利比。

2、学生交流。

出示:

起因:我(花一先令买了珊迪的两包火柴),可是小珊迪(却没有像他说的那样把零钱送回来)。

经过:小珊迪(让弟弟小利比把剩下的四便士还给我),我(才知道他被马车撞伤了)。

3、学生齐读,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4、针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提出你的质疑。

预设问题:我与珊迪并不熟悉为什么会答应照顾他的弟弟?

师:让我们仔细品味文中的句子,来体会“我”当时的内心感受吧!而“我”的态度的变化与珊迪的言行是分不开的。

说明:

“于无疑处求疑”,教师引导学生在理清线索中求疑,在咬文嚼字中求疑,在前后矛盾处求疑,充分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使人文情怀深深地生成于语言学习之中。

 

(二)   读珊迪说的句子,体会珊迪的善良、诚实,体会“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1、读珊迪请求“我”买火柴的三句话。

出示1: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l         学生读句,理解“乞求”的意思。

l         指导读句。

2、理解“纠缠”的意思,体会我当时的态度。(不耐烦的)

出示2: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

3、  再品读珊迪说的话,感受他的诚实、善良。

出示3: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下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l         读准“轧”的字音。

l         说说他的话里说了几层意思。

4、  谈谈你的感受。

(体会珊迪的诚实看见我就说还零钱的事;体会他的善良要死了也不想自己,在惦记自己的弟弟)

师:珊迪就是用自己的行动让“我”深深地被感动,答应帮他照料小利比,让他安心地离开。

说明:

交流阅读感受,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这既是阅读理解的训练,又是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还渗透逻辑思维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四、  再读课文最后一节,再次感悟珊迪的善良。

1、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现在,相信大家能读懂课文最后一节的意思了。

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珊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这是启发学生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突出小珊迪的善良,由此也衬托出作者的善良。学生可以自由感悟,只要基本合理即可,这就给阅读活动留下了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五、  总结全文,复述故事。

说明:

复述这一语言实践活动的设计,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主旨“小珊迪的善良与诚实”,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学生在复述课文中会出现语言的组织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出现,正是我们教学的着力点。

 

 

 

关于说课

一、 教材分析:

《小珊迪》是一篇反映19世纪英国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主要写了英国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珊迪为了一便士卖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为了急着送还先生的零钱而被一辆马车撞伤悲惨死去的故事。整个故事生动感人,以第一人称叙述,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

二、 学情分析:

这类故事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感兴趣,能够读懂,并能借助工具书运用以往学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例如运用字义理解“孤儿”的意思;查阅字典理解“请求、乞求”的意思,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能揣摩出两者细微的区别。

但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课文,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本篇教材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如果要学生独立复述比较困难。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概括帮助学生掌握复述的要点。

三、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读准“薄”、“轧”的读音,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纠缠、请求、乞求、孤儿”的意思。

课文中的生字不多,但由于“薄”和“轧”都是多音字,学生还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读音,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查字典,根据字义选择在具体语境中这两个字的读音,以锻炼学生运用工具书自主识字的能力。“轧断”的“轧”是“碾、滚压”的意思,因此要读“yà”;“又薄又破”的“薄”是指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因此要读“báo”。

本篇课文词语不多,最关键的就是“请求、乞求”这组近义词的理解。通过这组词语的理解,还能把握文中小珊迪的感情变化。在教学中,我因势利导,先请学生事先查阅字典辨析这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就能理解到“请求”是比较强烈的要求。“乞求”是在小珊迪饥寒交迫、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屈膝求人的意思,再次让学生通过词语的理解感受当时小珊迪的可怜。

目标二:通过阅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要学习复述课文,学生必须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我”和小珊迪之间发生的,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为什么会答应照料与自己素不相识的小珊迪的弟弟?“我”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的一系列言行的变化完全是由于受珊迪的言行感染。教学中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相关段落、语句进行反复品读,概括提炼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线索。

目标三:能简要复述课文。

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适量关键语句,学生也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语句讲述故事大致内容了。

四、  教学设计

(一)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学习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悟的情境,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我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通过音乐、画面等各种辅助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利用学生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新课开始,以课题为突破口,引领学生主动阅读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小珊迪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以读书感悟、思辨探索、质疑解疑等方法渲染、激发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和钦佩之情。

(二)抓住课文线索,品词析句悟情。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的感情变化和诚实守信还零钱的线索;另外一条就是“我”对小珊迪感情变化的线索。教学时,我就抓住这两条线索进行如下训练:

小珊迪的感情变化:“请??请求??乞求”的教学。小珊迪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求我买他的火柴,请求的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教学中,我就请学生辨析这三个词语的不同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理解到:“请”是一般的要求;“请求”是比较强烈的要求‘“乞求”是小珊迪在万般无奈之下没有办法的做法。

我的感情变化:课后练习四的几段话是“我”的感情变化的转折。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在了解主要人物小珊迪品质的基础上根据“我”的感情变化来领会课文中“我”的品质??富有同情心。

(三)指导感情朗读,提升审美境界。

本篇课文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品质都是通过对话、语言得以凸显,在教学中朗读显得极为重要。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时可怜的话语;小珊迪看见“我”时那真诚的话语;小珊迪临死之前那令人动情的话语无不使我们动容。在教学中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教师深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基调的基础上,达到人文相悦的审美境界。

 

 

课后反思

反复阅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主要抓住“我”与小珊迪之间发生的买火柴和还零钱这两件事展开故事情节。课文又以对话描写为主,那么抓住课文的主要事件、抓住事件中人物的主要言行,就能体会人物的品质。因此,新课开始,我就以听记、阅读课文最后一节为突破口,即人物悲惨的命运为抓手,层层深入地探究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整个事件,以重要句段为教学重点,品词品句品段感受珊迪的善良、诚实,并为复述做准备。

在感悟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概括,提高对小珊迪品质的认识。如讲读第一段,要指导学生弄懂为什么写小珊迪的外貌,为什么要多次写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然后指导概括段意。讲读第二段时,当学生想象小珊迪受伤仍在忍痛寻找便士后,要引导学生回顾小利比给“我”找零钱的情节,并提示:这表明小珊迪的诚实;在想象小珊迪临死前念念不忘小利比的情景后提示:这表明小珊迪的善良。这样,人物形象才显得既饱满,又清晰。

针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质疑,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珊迪死了,他的亲人呢?他的父母是怎么死的?小珊迪为什么难过地说……”有提问,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边读边思,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使课堂涌动学生生命的活力。

教学时,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谈自己切身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深切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如上所述,设计挺好,但操作起来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学生的激励,对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我想: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那么学习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将更高。

 

 

关于训练材料

一、查字典,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薄 (   )(      )      轧 (    )(      )

(   )(      )        (    )(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看   (        )的小珊迪     冻得(        )

  (        )地说   (        )的单衣       急得(        )

  (        )地请求 (        )的神情       痛得(        )

三、阅读分析。

   邮票上的齿纹

1984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寄信。他发现身旁有一位外地人,正对着一张大邮票而发愁。原来,那时人们常常买几十枚连成整章的邮票,寄信的时候,再用小刀(裁、栽、载)开。很明显,那位外地人一定是忘了带小刀。 “先生,我想借您的小刀用一下。”

“很抱歉,我也没带。” 亨利?阿察尔无可奈何地(摊、张)开双手。那位外地人一抬头,看见了亨利?阿察尔西服领带上的别针,顿时,微皱的眉头舒展开了。“先生,能借你的别针用一下吗?”

□当然可以□可是□□亨利?阿察尔疑惑不解地望着他□外地人接到别针,在一枚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快地就把这枚邮票(撕、拉、扯)了下来。

亨利?阿察尔回到家中,脑海中一直思索着刚才在邮局发生的事。他想:要是在每枚邮票周围都打上小孔,那么,大张邮票使用起来不就是很方便了吗?

不久,亨利?阿察尔发明了邮票打孔机。(      )这项发明立即被英国邮政部采用。从此,世界各地都使用带齿纹的邮票。

1、在括号圈出正确的字。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在文中的□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据意写词 

(1)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         )

(2)疑惑,因不信而产生怀疑,不能确定。(         )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件分类 小学语文教案分类 小学语文试题分类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试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08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