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小学英语 | 小学数学 | 小学语文 | 小学其他 | 小学美术|小学科学|小学思品
按教材浏览: 北京版 北师大版 部编版 鄂教版 各版通用 沪教版 冀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苏教版 西师大版 新课标人教版 语文A版 语文S版 语文版 浙教版
最新资源
2024年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全册
2022年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
2021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小结
2021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2021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核心考点
相关分类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当前位置:主页>小学语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2017年17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及答案详细

2017年17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名称 2017年17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类型 教案|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大小 49 KB
格式 doc
年级 小学二年级
教材 冀教版
上传 admin 审核 admin
时间 2017-09-03 18:37
点击
评价 ☆☆☆☆☆
17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读“忆、兄、异、逢、倍、登、插、赠、乘、欲、岸、潭、及”13个字,会写“忆、兄、异、客、闻、及”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两首古诗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从所蕴含的深情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素材】
1.有关王维的资料
2.有关重阳节资料
3.李白简介
4.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课时目标
1.会读“忆、兄、异、逢、倍、登、插”7个字,会写“忆、兄、异、客”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新 课  标第  一 网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生词卡片、课件。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教学过程
一、  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学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课件出示1)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课件出示2)(“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指导生字。
http: //www .xkb1.com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课件出示3)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4.(1)(课件出示4)出示生字卡片,“忆、兄、异、逢、倍、登、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会写的5个生字“忆、兄、异、客”。给这几个字组词。
(4)仿写,小组评价。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6:出示王维思乡图片)四人一组思考、讨论这首诗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2.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7)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生:第二行的“思”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课件出示8)(“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生:诗人在节日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说明在平时诗人也是想念家乡的。(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诗人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板书:自己:独在异乡 )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课件出示9)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带着思念亲人的感情读。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板书:回想:佳节登高插茱萸)
四、精读指导,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课外作业新设计
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xiōng  dì        kè  rén        jiā  bèi        yì  dì
 
二、一字组多词。
忆(       )(      ) 兄(      )(      )
异(       )(      ) 客(      )(      )
三、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答案:
一、兄弟  客人  加倍  异地
二、忆(回忆 )(记忆) 兄(兄弟 )(兄妹)
异(异地)(异乡)  客(客人)(客气)
三、王伟哥哥,我好想你,你的诗代表了我的心意,我会在家乡的高山上插茱萸怀念你,有可能,你也在怀念我呢!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自己:独在异乡
 
 思念:家乡亲人            思乡怀亲
 
回想:佳节登高插茱萸
 
                          第二课时
                           赠 汪 伦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课时目标
1.会读“赠、乘、欲、岸、潭、及”6个字,会写“闻、及”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朋友间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生词卡片、课件。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课件出示11)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生:赠送的意思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就是这首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对,题目中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例如某同学转学,老师赠给他一本书做纪念。这首诗就是李白作为一份礼物赠给汪伦的、写给汪伦的一首诗。大家再读课题。(板书:《赠汪伦》)
4.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指名交流。(课件出示12)
生: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二、初读古诗,指导生字。
1.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13)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2.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3.指导朗读。
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4.多种形式展示读。
小组展示读,男生读、女生读。
5.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14)出示生字“赠、乘、欲、岸、潭、及”,读字检查。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15)出示生字“闻、及”。
“闻”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及”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细度古诗,理解感悟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课件出示16)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生:“舟”就是指小船。乘就是坐的意思。例如乘车、乘飞机就是坐车、坐飞机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的意思。
生:“闻”是听到的意思。
生:“踏歌声”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节拍。
2.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哪个词不懂,大胆的说出来?“将欲行”师解释:(将:即将、将要。行:离开。将欲行的意思就是即将要离开,但是还没有离开。)
3.当李白坐船要离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能说明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课件出示17)
生:汪伦一边用脚打节怕一边唱歌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李白送行。
生:他们俩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4.重点理解词语“忽”:忽是什么意思?
生:忽然突然的意思。
6.指导朗读前两句
当李白忽然听到汪伦的歌声时,十分惊喜。大家再读前两句,用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惊喜的心情。
7.解释前两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板书:叙事:汪伦踏歌送行)
生:我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和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二)后两句理解感悟(课件出示18)
 1.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课件图片桃花潭水。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桃花潭水吗?
生: “深千尺”。
“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千”和“百闻不如一见”中的“百”都是虚指词,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2.重点理解“不及”
 不及就是不如的意思。这里是拿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李白的情意做比较。虽然桃花潭水很深很深,但是也不如我和汪伦之间的友情深厚。
 3.这两句,在诵读时一定要读出汪伦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厚谊。谁想试一试?全班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深。(板书:抒情————汪伦对我情深)
(三)背诵古诗。教师出示词语“乘舟、忽闻、深千尺、不及”引导背诵。
四、总结古诗,拓展延伸。
《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了很多古诗,下课搜集送别诗。(课件出示19)(板书:赞美友情)孩子们,珍贵的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对待朋友,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阳光;只要心中有情,就会有宽广的胸膛。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给字注音。
(   ) (   )(   )(   )(   )
赠      乘     欲     岸     潭 
二、看拼音写汉字。
jí  shí       ěr   wén       shēn  shuǐ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三、.假如你的朋友要远行,你们想把哪句诗送给你的朋友?
 
 
 
 
答案:
一、zèng chéng  yù  àn  tán
二、及时  耳闻  深水
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板书设计:
赠汪伦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叙事————汪伦踏歌送行
                       赞美友情
抒情————汪伦对我情深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1.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2.教学过程流畅紧凑,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我班有许多学生家乡并不在此,祖辈都在家乡,祖孙之间一年才有可能见上一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孩子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方法。                         
《赠汪伦》教学反思
1.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2.“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同课异构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创新教案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朗读教学从来都是难点。让学生会读、会背容易,而真正让学生读出感情就有一定困难了。这堂课按照“读通—读懂—读出味道”的要求,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展示了到底该怎么指导朗读,怎样具体训练,怎样有效地达到目的。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理念。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出示重阳节的图片。)这一张图片是哪一个节日?对,这就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3.读诗题,解题意
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兄”——“兄弟”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充”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兄妹、弟兄……
师(范写):口字要扁一些,下面是儿不是几。
(4)“客”——“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络、洛)
学生口头组词:做客、客人……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上下部分的结构关系。
师:想想“异客”在诗里是指谁?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兄:兄弟;客:客人。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 赠汪伦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赠汪伦》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课件助教学,借助课文的插图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巧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要认和要写的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我会导诗
1.(孩子们,请看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快读读吧!)出示课件《静夜思》
学生齐读。(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单介绍李白(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过许多好诗,很多人都非常崇拜他,人称“诗仙”,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的又一首好诗——),引出本首古诗的题目。(板书:赠汪伦)
3.解题:(读读课题目吧!注意汪是后鼻音,这也是本课要求写的一个字,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吧,三点水写得窄,王字可以写大一些。好了,再读读。看看这个字“赠”,谁能读好它?你来,你把平舌音读准了,你也来,别忘了它是后鼻音。你再试试,真好,跟着这个小老师读。谁知道赠是什么意思?[送]你看看,赠的左边是宝贝的贝,意思是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送给别人了,我们之前有学过《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诗送刘景文,那今天这首是谁写诗送给谁?)学生回答[板书:李白、汪伦]那我明白了,李白赠送给汪伦的宝贝就是一首诗呀!
4.介绍汪伦。(说到这个汪伦呀,他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人,他和李白一样,性格豪爽,喜欢吟诗对对子,挺有才气,他十分崇拜李白,就邀请他到自己家乡玩,用美酒佳肴盛情款待,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因此两人成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几天以后,李白要走了,古诗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设计意图:运用孩子很熟悉的一首古诗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我会读诗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我会识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我会品诗
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古诗背景故事,能让学生更易地理解诗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1)指导看书本上的插图,问:船上的是谁?岸上的是谁?你是从哪行诗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显示:李白乘舟将欲行)
【设计意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篇文章,指导学生看图,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写字。(闻、及)
A.了解词语“忽闻”,并给“闻、及”另外口头组词。
B.师让学生观察了解“闻”是“门”与“耳”的巧妙组合,再写“闻”字学生说“及”字的笔顺。
C.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写字。
D.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故写两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 “闻”, 感受汉字的妙处,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故在指导书写中,师范写最难的“闻”字,生说“及”字的笔顺,这体现了一个从难到易的教学过程。】
(4)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上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行。(指名读,小组读。)
(5)这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李白将要离开的那种不舍之情。通过不同方式反复朗读,在听和读中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个人情感。】
3.品读第二行。
(1)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别?指名答。
(2)(课件出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名读,齐读。
(3)学习“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
(4)练习。理解“闻”的意思。从这行诗看,应该选哪个?
(课件显示)闻:(   )A用鼻子闻   B有名望的    C听见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4.品读三、四行。
(1)重友情的汪伦让李白有什么感慨??指名读三、四行。(课件出示)
(2)学习“潭”字,说一说记“潭”字的方法。桃花潭有多深?试着把桃花潭的深度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练习。
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        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
板书:水深    情更深
(4)指名读;齐读。
(5)分别是伤感的。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练习说一说。
(6)再读、引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登上小船准备离开,回想起汪伦每天热情款待,一起饮酒作诗,望着眼前深深的潭水,一定会感叹……齐读三、四行。
即将分别,李白正想到以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见。此时,忽然听见汪伦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隆重地送行,低头看着清澈的潭水,诵道……齐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让学生通过美读、熟读,升华朗读情感,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
五、我会背诵。
1.自由背3分钟。
2.指名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3.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背诵的学习任务。】
《赠汪伦》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精彩片段 
   生:“不及”当“比不上”讲,“情”是“情谊、感情”的意思。
  师:用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连词解句意,这句诗的意思是——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送别”上吗?
  生:(齐答)不是。
  师: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让学生回忆教师讲课内容,既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又为下面理解“深情厚谊”作了铺垫。]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生:相当于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半那么远。[培养想象能力,体会“深千尺”的“深”。]
  师: 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复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加深地诗句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吏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用感叹句来翻译好: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用反问句翻译也可以: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还可以这样翻译: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体会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强烈的感情;同时通过一句多译的方法,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
  生:(齐答)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复习有关的修辞知识。]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学情厚谊。
  [点出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这一句表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谁能把其中的感情读出来呢?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件
资料暂存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备课资料
1.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w    W w .X  k b 1.c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作品译文:
意译   
X k  B 1 . c o m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2.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新|课  | 标|第 | 一| 网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3.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3.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w   W  w .x K b  1.c o M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练习
1.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门(    )(    ) 忄(    )(    )
木(    )(    ) 氵(    )(    )
2.按要求填空。
(1)“及”字共有( )笔。
(2)“异”字第五笔是( ),一共有( )笔,它是( )结构的字。
(3)“闻”字读音是( ),部首是( ),组词( )。
3.解释带点的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九月九日”是指_____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2)《赠汪伦》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乘舟”的意思是__ __           _,“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意思是____     __,体现了朋友之间的____     _          _。
 
 5.根据要求填一填。
(1)默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xkb1.com    
(2)填一填,背一背。
赠汪伦
( )( )乘( )将欲行,
忽( )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 )( ),
不( )汪伦送我( )。
参考答案:
1.  门( 阔   )( 闪   ) 忄( 情   )( 忆   )
木( 树   )( 村   ) 氵( 湖   )( 泊   )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xkb1.com    
2.(1)3笔   (2)撇  6 上下   (3)wēn  门    闻名
3.独:独自一人     逢:当      倍:加倍
4.  (1)唐   王维   重阳节   全身插满茱萸却少了我一人。
(2)唐   李白    坐船    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  深厚情谊
5.(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xkb1.com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196963 帮助
本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不用注册!点击顶部的教材,可以浏览相应教材的最新资源.点击上面"进入下载地址列表"链接,进入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本站课件、试题、教案等免费下载。大多是rar压缩包,解压缩后是ppt、doc、swf、exe等
中“冀教版 小学二年级 2017年新教材二年级上册|二上 2017年17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中“2017年17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中“小学二年级 2017年17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中“2017年17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上一篇:2017年20 晚安,老爸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下一篇:2017年16 “永远”有多远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收藏]   [推荐给好友]   [挑错]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12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