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logo
  主页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政治 | 历史 | 地理 | 生物
按教材浏览: 北师大版 部编版 川教版 各版通用 沪教版 华师大版 鲁教版 其他版本 苏教版 新课标人教版 岳麓版 浙教版
最新资源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2024年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设计
2024年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2024年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略)
相关分类
初一历史教案
当前位置:主页>初中历史>初一历史教案>>>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详细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名称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类型 教学计划
学科 历史
大小 25 KB
格式 doc
年级 初一|七年级
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
上传 admin 审核 admin
时间 2016-09-20 22:38
点击
评价 ☆☆☆☆☆
 
 
 
 
 
贵阳市20 16 ~20 17 学年第 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与总结
 
 
 
 
 
 
    校:                
任课教师:                
任教班级:七( )、七( )班
任教学科:            
  
                    2016 9 1  
 

 
一、上学期成绩统计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平均分        
及格率        
优分率        
低分率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16年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史前时期中国境人类的活动、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历史,共21课。共需30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单元复习占4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 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
教学目标及要求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七(1)班有60多个学生,七4班有40多个学生,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 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三、教学进度计划与实施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作业布置 作文(实验)次数 实施情况 备注
次数 题数
1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2-5          
2 2原始农耕生活
3远古的传说
6-16          
3 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5青铜器与甲骨文
18-26          
4 6动荡的春秋时期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7-35          
5 8百家争鸣  36-40          
6 单元复习检测            
7 9秦统一中国 
10秦末农民大起义
42-50          
8 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1-53          
9 期中复习            
10 期中考试            
11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3东汉的兴亡
54-61          
12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62-72          
13 16三国鼎立
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74-81          
14 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82---89          
15 20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90--98          
16 第四单元复习            
17 第四单元检测            
18 总结复习第一、二单元            
19 总结复习第三单元 
总结复习第四单元
           
20 期末考试            
21              
22              
四、培“优”助“困”计划
 
为提高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培优助困使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发展智力,陶冶品德,真正使教师动起来,使学生活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不能不学,量性而学这一目标,特制订培优助困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对培优助困的常规管理.
  2、认真组织相关的学生参与活动中去,使50%的学生参与到培优助困活动中去。
  3、通过培优助困,使90%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认真做好参加学生的辅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培优和助困工作每周不少于三次。 二、具体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差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4、坚持辅差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
5、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
6.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7.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
8.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周课时数   学校审查意见 (学校审查确认后,及时返回给任课教师。学期结束交学校存档)
                       
 
 
 
 
 
 
 
                             
五、本学期成绩统计及质量分析
成绩统计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平均分            
及格率            
优分率            
低分率            









 
 





 
 
 
 
 
年    月    日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xkb1.com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187831 帮助
本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不用注册!点击顶部的教材,可以浏览相应教材的最新资源.点击上面"进入下载地址列表"链接,进入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本站课件、试题、教案等免费下载。大多是rar压缩包,解压缩后是ppt、doc、swf、exe等
中“新课标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 七上教学工作计划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中“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中“初一|七年级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中“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上一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  
下一篇: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收藏]   [推荐给好友]   [挑错]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新课标第一网 CopyRight 2005-2012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站长:邮箱